分类目录归档:未分类

什么是DV-AVI文件

DV 文件类型:
WINDOWS操作系统中,虽然DV数据流以AVI文件形式出现,但DV AVI文件还是有两种类型区分:TYPE-1 和 TYPE-2。要了解它们间的不同,首先得看看DV数据中有什么以及信息在AVI文件中是如何存储的。
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DV数据在两种类型中是怎样存放的,每种类型都有什么优点和缺点。

DV流
在用视频采集程序将视频由摄像机经1394卡复制到硬盘的过程中,视频数据几乎一点都没被动过。在摄像机上,视频数据以流的形式存储,这个数字信息流包括视频画面和声音。

当这个DV数据流被送到1394卡时,数字信息保持不变,视频采集程序收到的这个数据流也是没改过的。

AVI文件 
为了让别的程序知道这个数据流是个什么东西,WINDOWS将它变为AVI文件,有两种类型可供选择:TYPE-1 和 TYPE-2。

Type-1
这是最简单的DV AVI文件格式,但是也是与别的应用兼容性最差的一种。Type-1 DV AVI 文件简单地将一个AVI文件头加到这个数据流的前面,其它什么都没变。

在TYPE-1 AVI文件中实际为AVI格式的部分只有那个文件头,一般来讲,这也是大多数程序能读的唯一的部分。大多数程序通常希望AVI文件包括视频流和音频流并以AVI格式存放,然而这里的TYPE-1 格式 DV AVI 文件里视频和音频都在一个DV格式数据流中。 

Type-2
要避开这个问题以利用AVI文件DV数据流中的所有有用信息,TYPE-2 AVI文件将音频由DV流中抽取出来然后作为一个独立的AVI格式流加到AVI文件中。

现在能处理AVI文件的程序将这个AVI文件看成带有分开的视频和音频流的标准AVI文件。音频流是标准的AVI格式,视频解码器只将视频由DV流中提取出来。虽然TYPE-2 AVI文件比TYPE-1 AVI文件兼容性好的多,TYPE-2 AVI格式也有几点不足:

1、由于音频数据在TYPE-2 AVI文件中存了两次,一次在DV流中,另一次在音频AVI流中,导致TYPE-2 DV AVI文件比相应的TYPE-1 DV AVI文件大约5%。 
2、由于额外的音频AVI流要被加上或去掉,采集或回录TYPE-2 DV AVI文件对CPU的要求稍高一些。 

总结 
现在知道了TYPE-1和TYPE-2 DV AVI文件的不同,我们是否可以判定哪一个最好呢?当然没那么简单。如果需要最小的文件和最低的CPU处理能力,TYPE1是首选。TYPE-2的兼容性较好,只是文件大些。两种文件类型在画面和声音质量上是一样的。

VHS录像带

VHS意为家用录像系统(日语名称:家庭用ビデオシステム,英文名称:Video Home System)是由日本胜利公司在1976年开发的一种家用录像机录制和播放标准。虽然VHS的官方代表就是家用录像系统,但是最初VHS代表Vertical Helical Scan(垂直螺旋扫描)的意思,因为它采用了磁头/磁带垂直扫描的技术。
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在经历了和索尼公司的betamax格式以及飞利浦的video 2000格式的竞争之后,video home system成为家用录像机的标准格式。家用录像系统提供了比betamax格式更长的播放时间,同时磁带传送机构又没有betamax那么复杂。家用录像系统比betamax的快进和后退速度要快很多,因为在磁带高速卷动之前,播放磁头已经离开了磁带。另一方面,betamax格式的图像质量要更好一些。

数字家用录像系统共有三种录象模式:

标准模式的带速为每秒16.67mm,录象比特率14.1Mbps,录象时间5小时(DF-300)/7小时(DF-420);

高速(high speed)模式带速为每秒33.33mm,录象比特率28.2Mbps,录象时间2.5小时(DF-300)/3.5小时(DF-420);

低速(low speed)模式则有四种

LS2:带速每秒8.33mm,录象比特率7Mbps,录象时间10小时(DF-300)/14小时(DF-420)。
LS3:带速每秒5.55mm,录象比特率4.7Mbps,录象时间15小时(DF-300)/21小时(DF-420)。
LS5:带速每秒3.33mm,录象比特率2.8Mbps,录象时间25小时(DF-300)/35小时(DF-420)。
LS7:带速每秒2.88mm,录象比特率2Mbps,录象时间35小时(DF-300)/49小时(DF-420)。

DVCAM录像带

DVCAM由Sony开发的一种专业级数码摄录标准。其水平解析度达800线以上。 Sony公司于1996年在DV格式的成功基础上开发了基于1/4英寸磁带的DVCAM专业数字分量记录格式。 DVCAM格式是世界标准DV格式的专业扩展。

DVCAM录像带数字化
DVCAM录像带转电脑转U盘

dvcam带是金属带 可以反复的回放 倒带而不会出现调磁粉的问题 dvcam带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大大减少复制一本带子的信号损失。

DVCAM格式也是由索尼公司在1996年开发的一种视音频储存介质,其性能和DV几乎一模一样,不同的就是两者磁迹的宽度,DV磁带的磁迹宽度为10毫米,而DVCAM的磁迹宽度为15微米。由于记录速度不同,DV是18.8毫米每秒,而DVCAM是28.8毫米每秒,所以两者在记录时间上也有所差别,DV带是60—276分钟的影音,而DVCAM带可以记录34—184分钟。在视频和音频的采录方面,DV和DVCAM基本相同,记录码率为25Mbps,音频采用48kHz和32kHz两种采样模式,都可以通过IEEE1394火线下载到电脑上进行非编剪辑。

DVCPRO录像带

DVCPRO是1996年松下公司在DV格式基础上推出的一种新的数字格式。它采用 4:1:1取样,5:1压缩,18微米的磁迹宽度。1998年又在 DVCPRO的基础上推出了DVCPRO50,它采用4:2:2取样,3.3:1压缩。

DVCPRO格式是由日本松下公司在与DV兼容的基础上开发的专业级的数字分量标准格式,水平解析度达700线。

1999年开始推出更高级的产品DVCPRO100,又称DVCPRO HD,向数字电视的更高水准–高清晰度电视领域发展。DVCPRO 家族可满足现场 演播室以及更多广播级和专业级应用的需要。这种颗粒的尺寸还不到传统MP录像带使用的金属颗粒的一半,但是能量却要高70%。DVCPRO盒式录像带的剩余磁化强度为370mT(3700Gauss),矫顽磁性为183kA/m(2300Oe),输出质量比传统MP录像带高5分贝。高能量磁颗粒以一种极为紧密的方式安装在录像带上,磁涂层细微到只有0.2微米-这在广播级所使用的金属带中是最细微的。这种技术使得录像带性能特别先进,而且噪声小,还拥有高密度数字录制中所需的高频特性。

DV格式的开发首先是在民用的基础上,后来松下和索尼公司在DV的基础上发展了专业级摄录产品DVCAM和DVCPR025,这些都是DV格式的衍生产品。对于DV格式来讲,主要有三大类:DVSD(DV、DVCAM、MiniDV都属于此类)、DV25(也叫DVCPR025)、DV50(也叫DVCPR050),这三类的主要区别就是视频采样率的不同。

常见录像带的清晰度

常见的录像带型号有VHS、8mm、S-VHS、DV、HD。它们所录制的影像的清晰度如下:

VHS :250-280行线清晰度;
8mm、β1/2 :280行线清晰度;
S-VHS、Hi8:320行线清晰度;
DV :500行线清晰度;
HD :1000行线清晰度

视频的码率应该如何选择

CBR(Constant Bit Rate)、VBR(Variable Bit Rate)和ABR(Average Bit Rate)是三种常见的比特率控制方式,以视频码率控制为例,视频码率控制策略主要是在保证视频质量的前提下,尽可能地降低码率以减少存储和传输成本。

一、固定码率(CBR)

原理:

固定码率控制策略使视频在整个编码过程中保持恒定的码率。无论视频内容的复杂程度如何变化,编码器都会努力将输出码率控制在一个固定的值。
编码器通过调整量化参数(QP)等参数来实现码率的稳定。当视频画面比较复杂时,可能会牺牲一定的图像质量以保持码率不超过设定值;当画面相对简单时,也不会降低码率以提高图像质量。

应用场景:

适用于对带宽要求严格的场景,如网络直播、视频会议等。在这些场景中,稳定的码率可以确保视频流的流畅传输,避免因码率波动导致的卡顿和缓冲。
例如,在网络直播中,如果码率波动过大,可能会导致观众端的播放卡顿,影响观看体验。使用 CBR 可以保证直播流的码率稳定,让观众能够流畅地观看直播。


二、可变码率(VBR)

原理:

可变码率控制策略允许码率根据视频内容的复杂程度动态变化。编码器会分析视频的每一帧,对于复杂的帧分配较高的码率以保证图像质量,对于简单的帧分配较低的码率以节省空间。
VBR 通常有不同的质量模式可供选择,如高质量模式、中等质量模式和低质量模式等。高质量模式会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码率,而低质量模式则会更严格地控制码率以降低文件大小。

应用场景:

适用于对视频质量要求较高的场景,如视频制作、电影存储等。在这些场景中,可以根据视频内容的复杂程度自动调整码率,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文件大小。
例如,在制作高清电影时,使用 VBR 可以在保证画面质量的前提下,对于一些静态场景或简单画面降低码率,从而减少存储成本。


三、平均码率(ABR)

原理:

平均码率控制策略是一种介于 CBR 和 VBR 之间的方法。它设定一个平均码率目标,编码器在编码过程中会尽量使整个视频的平均码率接近这个目标值。
与 CBR 不同的是,ABR 允许码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;与 VBR 不同的是,ABR 会更加注重整体的平均码率控制,而不是完全根据每一帧的复杂程度来调整码率。


应用场景:

适用于一些对码率稳定性和视频质量都有一定要求的场景,如在线视频播放、视频点播等。在这些场景中,既需要保证视频流的相对稳定,又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视频内容调整码率以提高图像质量。
例如,在在线视频播放平台上,使用 ABR 可以在保证视频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,对于一些精彩的画面或复杂场景适当提高码率,以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。


四、基于内容感知的码率控制

原理:

这种码率控制策略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,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。编码器会根据视频的场景、物体、运动等特征来动态调整码率分配。
例如,对于画面中的重要物体或人物,可以分配较高的码率以保证清晰显示;对于背景或不太重要的区域,可以分配较低的码率以节省空间。


应用场景:

适用于对视频质量和用户体验要求较高的场景,如智能监控、虚拟现实等。在这些场景中,通过对视频内容的智能分析,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,提高视频的观看效果。
例如,在智能监控系统中,基于内容感知的码率控制可以对监控画面中的关键区域(如入口、重要设备等)分配较高的码率,以便在需要时能够清晰地查看这些区域的情况。

版权声明: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,遵循 CC 4.0 BY-SA 版权协议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blog.csdn.net/renhui1112/article/details/144032696